崇明是花卉苗木之鄉(xiāng),有500多年花卉栽培歷史,崇明水仙、紅掌、藏紅花、瓜子黃楊等花卉苗木獨具特色。正在舉行的第十屆花博會上,這四大崇明島名花名木紛紛閃亮登場。原來,這四種花卉苗木在崇明落地生根、發(fā)展壯大,各有一番傳奇的故事。
水仙 500多年前已在崇明栽種
在中國,上海崇明水仙和福建漳州水仙是最著名的兩大水仙品種,崇明水仙因其馥郁的香氣廣受喜愛。盛開的崇明水仙瓣潤白如玉、狀如圓盤、花心金黃、宛如酒盞,有“金盞銀臺”的美稱。早在500多年前,崇明縣志上就有栽培水仙花的記錄。
20世紀30年代初,崇明銷售的水仙一度占上海市場的80%,遠銷北京、南京、漢口之余還出口到了美國。此后,崇明水仙產業(yè)曾一度陷入蕭條困境,崇明水仙的命運經歷了幾番起落。
一段時間里,相比漳州水仙,崇明水仙有個弱點:種球長不大。2007年,曾經以種植、銷售水仙起家的崇明施家后人施豪和父親拿到了當時崇明縣林業(yè)站調撥的4萬元保種經費,他們先為水仙增加了兩個6米高的溫室大棚,隨后又遠赴漳州,與當?shù)氐乃苫ㄞr交流種植經驗。
經過多道工序試驗,崇明水仙商品球能達到開8到10箭花的產量,最多的一只球上甚至能開出30箭花,崇明水仙終于開始以高端禮品盆花的方式,成為市場上可與漳州水仙媲美的名花。施豪家的崇明水仙基地,也從最初的3畝逐步擴展到500畝。
位于東平國家森林公園的花博南園內,一片700余平方米的花園就專為崇明水仙而設。難能可貴的是,經過了科技力量的加持和數(shù)年的試驗后,崇明水仙不僅能反季開花,而且可以在花博會期間全程盛放。
早在2013年,崇明水仙就曾受邀參加當時在常州舉行的第八屆花博會,但當時的水仙還不能在會期反季開花。直到2019年的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前,崇明水仙反季開花的試驗才終于取得成功。在當年的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盆栽花、鮮切花和藝術造型等比賽中,崇明水仙分別拿到了1個特等獎、1個金獎和3個銀獎。
紅掌來自熱帶雨林,現(xiàn)“定居”上海
這次的花博會北園內,復興路沿線的千米紅掌花境,吸引著人們的眼球。紅掌本屬熱帶雨林,但花博會的這批紅掌卻全部來自崇明本島。
5月的上海瀛廟果蔬專業(yè)合作社,大片的紅掌花海在溫室大棚內盛放,令人驚嘆。這一紅掌基地的“掌門人”任小平,是上海瀛廟果蔬專業(yè)合作社的理事長。2008年,任小平和幾個朋友在崇明合資成立上海瀛廟果蔬專業(yè)合作社,一年后開始種紅掌。她說,之所以選擇“落戶”崇明,是因為農業(yè)是當時崇明的主要產業(yè)之一,政府在土地流轉上的政策支持力度比較大。
當時,紅掌在國內比較稀罕,所有種苗都需從國外進口。任小平聯(lián)系到一家荷蘭的供應商,通過其在昆明的基地購買紅掌種苗,種苗渠道終于穩(wěn)定下來。根據(jù)外國專家的要求,種植紅掌大棚的高度、溫度、濕度條件,都必須按照標準打造;施肥也有嚴格標準,不能減量。溫度、濕度、光照的全自動化控制系統(tǒng)得從國外引進,一分錢都不能省。
經過近5年的實踐,任小平摸索出了一套適應當?shù)氐姆N植技巧。如今,任小平主理的紅掌基地每年產出260萬枝鮮切花、12萬盆盆花,在國內紅掌市場占據(jù)了一席之地,且遠銷海外。她本人也被作為特殊人才引進,落戶崇明。
此前,任小平和同事們種植的紅掌也曾多次參展外地舉辦的花博會。不過,受運輸條件、鮮花的保存時間等限制,基地能帶到外地花博會的產品通常只是幾個樣品,數(shù)量有限。這一次,花博會終于迎來崇明本島的“主場”,各色紅掌在復興路沿線爭奇斗艷,成為花博會的亮點之一。
任小平說,她期待花博會的舉辦能促進花卉企業(yè)的交流,吸引更多同類企業(yè)投資,進一步帶動崇明花卉產業(yè)發(fā)展。她還希望更多的科研人員加入合作社,將來有機會在崇明培育出優(yōu)質紅掌種苗,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“崇明紅掌”。
藏紅花國內最大產地在崇明
藏紅花是名貴的中藥材,被稱作“紅色金子”。但它并不來自西藏,西藏的氣候也不適合藏紅花生長。出乎很多人的意料,目前全國最大的藏紅花生產基地在上海崇明。
上海瀛洲藏紅花種植專業(yè)合作社位于崇明建設鎮(zhèn),社長茅仁剛介紹,藏紅花以一年為一個生長周期,冬春大田露地培育球莖,夏秋室內培育花蕊。4月下旬是大田生長階段的末期,5月初地面上的葉子全部枯萎后,球莖收獲機將挖掘收獲藏紅花球莖,去除枯葉和老根,放進室內組合式栽培架的栽培盤中越夏。
5月至8月,是藏紅花球莖的休眠期。栽培室內需要保持較低的溫度和較高的濕度,9月中旬種球發(fā)芽,10月生長旺盛需剔除側芽。11月,藏紅花植株開出淡紫色花朵,采下具有藥用價值的花蕊,截取橘紅色柱頭,經烘干等程序制成花茶,一個收獲周期便宣告完成。
在藏紅花原產地伊朗,采用播種一次收3至4年的傳統(tǒng)種植方法,其種球全年都長在田里,通過田間管理實現(xiàn)廣種薄收,畝產量在200至300克;崇明藏紅花則采用“大田種球,室內育花”的二階段種植方法,通過水旱輪作、去除側芽等一系列精細化操作,實現(xiàn)高密度種植,畝產量達700至1000克。如今,崇明島上的藏紅花總種植面積在五六百畝以上,平均畝產量早已超過了伊朗。
在與花博會同步舉行的第八屆園藝展銷會上,瀛洲藏紅花基地的相關產品正在參與展銷。茅仁剛說,還有許多人不太了解藏紅花及其功效,希望借助花博會的展示和普及,讓更多市民游客了解和喜歡這一崇明本地出產的“寶貝”。目前,瀛洲藏紅花基地也正在加緊提升基礎設施、打造花園式生態(tài)田園,為花博會游客提供免費小憩和農事科普的好去處。
瓜子黃楊換個“發(fā)型”身份翻十倍
一種樹換個不一樣的造型,身價瞬間能翻十倍,你聽說過嗎?這個如今被崇明港沿鎮(zhèn)園藝村村民視作“搖錢樹”的神奇樹種,正是被稱為“木中之王”的黃楊。這次的花博會上,造型獨特的崇明黃楊出現(xiàn)在了花博北園復興館內的上海館和花博南園的崇明園。
其實,早在60多年前,黃楊就已在崇明被作為經濟作物種植。1958年,崇明園藝村的前身“合興園藝場”正式成立,開始小批量種植瓜子黃楊并探索造型技術。《上海園林志》中記載,1965年,在以園藝場為中心的合興公社苗圃里,花卉種植面積達300畝,此后種植面積不斷擴大。
園藝村村民林佐平是昕綠園藝場的資深員工,黃楊種植經驗非常豐富。他說,根據(jù)樹齡和造型不同,每株的價格也不盡相同,從兩三千元、十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,基本都是現(xiàn)場談價。
在遍植黃楊樹的大港公路沿線,仔細察看后可以發(fā)現(xiàn),正在造型中的黃楊樹幾乎每一株都處于被“五花大綁”的狀態(tài)。原來,黃楊樹長到一定的樹齡后,每個分支的樹干就會被繩索系住往下拉,然后在合適的角度固定;分支上的小樹枝,也被繩索團成橢圓形,限制側枝的生長形狀。直到兩三年后造型基本固定,被“松綁”后的黃楊樹就長成了人們期待中的盆景樹型。
早年,園藝村種植的黃楊主要被修剪成球形,換成現(xiàn)在的盆景造型后,身價翻了十倍以上。伴隨盆景造型的黃楊熱銷,崇明也出現(xiàn)了一批專職的黃楊“造型師”。整個港沿鎮(zhèn)的黃楊“造型師”有80多人,出自園藝村的就有50多位,這些“造型師”的日薪在400-500元。
目前,園藝村種植黃楊和其他品種花卉的村民約700戶,占比超過85%。全村黃楊年銷售收入達4000多萬元,戶均收入近5萬元。在大港公路旁,園藝村建起了黃楊展示館,全方位介紹黃楊產業(yè)在園藝村的發(fā)展歷程。了解了這么多有關崇明黃楊的知識后,再在花博會上看到它,就不會“相見不相識”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