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又一座江南園林即將驚艷亮相,借鑒三座江南古典名園
上海又一座江南園林即將驚艷亮相。解放日報·上觀新聞記者12月28日從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獲悉,位于上海濱江森林公園二期內(nèi)的濱江滈園已基本建成,近期將對外開放。
濱江滈園的總體布局風貌參照傳統(tǒng)江南山水園林,借鑒了江南古典名園蘇州拙政園、無錫寄暢園、南京瞻園,以及上海本地方塔園的不同特點,打造出一個具有人文意趣、靈巧活潑、野逸自然的園林。
濱江滈園分為北山林區(qū)、中宅院區(qū)、南園林區(qū)三大區(qū)域。
中宅院區(qū)是整座園林的點睛之筆。該區(qū)域的主體建筑是楊氏民宅,曾被譽為“凌橋第一宅”,建成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。
楊氏民宅由當?shù)孛藯钏闪殖鲑Y建設。從1929年起,他在老家凌橋購入土地數(shù)畝,請人遵照浦東一帶流行的房型,設計了一套中西合璧的宅院。歷時近5年建成,耗資28000銀元。
楊氏民宅建筑面積約700平方米,東西寬24米,南北深20米,是一座五間堂二廂房、中西合璧的宅院。
楊氏民宅坐北朝南,杉木樁基,磚木結構,外墻以黃沙水泥粉面,堅固而美觀。其平面布局正房五開間,中為堂屋,左右兩側為次間或梢間(耳房),兩側有廂房,中間為天井。
20世紀初,浦東凌橋地區(qū)多為窮鄉(xiāng)僻壤。老百姓多靠租種田地為生,所住絕大多數(shù)都是茅草屋。因此,楊氏民宅的建成,在當時的浦東東北一隅轟動一時。除了有典型的中國傳統(tǒng)庭院式四合院民居建筑的格局,楊氏民宅還有隨處可見的西方建筑裝飾元素,吸引了不少好奇的目光。
圍繞楊氏民宅,公園還新建了8座仿古建筑,形成具有一定規(guī)模的建筑群。
楊氏民宅北側院落以松樹、楓樹及景石為特色,形成前院空間。西側以假山為特色,山腰設一亭,亭側有疊水落入池中。南側為新建主體院落,形制較規(guī)整,院落主體建筑月波堂臨水而建。
濱江滈園南園林區(qū)以自然山水為特色,通過堆山挖湖,形成堤島相連、山環(huán)水抱的多重空間,水中設兩島,通過曲橋與陸地連接,南側綠地設有亭子,與中宅院區(qū)的月波堂遙相呼應。
通過園中花木的布置,濱江滈園還打造了梨花院、紫藤花壇、竹園、蓮池、牡丹坡、杏花澗等景點,實現(xiàn)了四季有景。
春天,梨花、二喬玉蘭、木本繡球、杏花、紫藤、牡丹依次盛開,隨著春意漸濃,園林的色彩風格由淡雅逐漸轉向濃艷。
夏天,紫薇、香樟、荷花競相盛放,與盈盈翠竹交相輝映,生機盎然。
到了秋天,三角楓、櫸樹、雞爪槭、丹桂和柿子樹形成一片金黃深紅的豐收景象。
冬天,常青的松樹、梅花、蠟梅、茶花、茶梅等植物為凋零的季節(jié)增添了勃勃生氣。
上海濱江森林公園二期位于浦東新區(qū)高橋鎮(zhèn)高沙灘,東臨雙江路,南傍環(huán)城綠地百米林帶,西至沿江通道,北依隨塘路,和上海濱江森林公園一期一路之隔,已于2021年12月31日對外開放。
二期占地面積達90.5公頃,種植了櫻花、三角楓、納塔櫟、烏桕、銀杏等3萬余株喬木,還營造了30萬平方米的花海。經(jīng)過多年建設,二期的重點景觀濱江滈園即將對外開放。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