匠|“四世同堂在曹楊,兩代居委干部接力奉獻建設美好曹楊”
口述人:
潘金華,1956年出生,曹楊一村居民,曾任曹楊社區(qū)居委干部。
徐露,潘金華的女兒,現(xiàn)任曹楊新村街道楓楊園居委干部。
口述實錄:
“四世同堂在曹楊,兩代居委干部接力奉獻建設美好曹楊”
潘金華:因為我母親她是勞動模范,1952年,她被分到了曹楊一村,敲鑼打鼓的住進來的。家中姊妹5個,我最小,當時還沒出生。我是1956年在曹楊出生的,所以說,我生在曹楊,長在曹楊,一直沒有離開過曹楊。
女兒是1985年出生的,也在曹楊生活長大,現(xiàn)在在曹楊街道一居委會擔任黨務工作者,我們兩代都是曹楊居委干部。孫女現(xiàn)在也居住在曹楊新村,在曹楊讀小學,所以等于我們四代人都生活在曹楊新村。
最開始因為母親生病在家需要人照顧,我就沒出去找工作,在家里照顧母親的一日三餐和打針吃藥。幾年以后,母親去世了,我也就閑下來了。
2003年,居委會找到我,想要我去工作,周邊小姐妹也知道我不喜歡打麻將、外出,就建議我去居委會工作。那個時候的主要工作是計劃生育。2015年我58歲,開始準備退休,就這樣結束了我長達13年的居委會工作。
去年的時候,我們曹楊一村開始改造簽約了。我是我們那幢樓的樓組長,自己簽完約后就加入了志愿者隊伍。因為我看到我們的居委干部非常辛苦,可以說是沒日沒夜地在基地里,跑家串戶,當時是國慶長假,大家一天都沒休息,還有街道的機關干部。我自己也做過居委會工作,這當中的艱辛非常能夠體會。我想,改造總是件好事,還是要讓大家都來了解,真的把這件好事做成,讓大家都得益。后來,我們一工區(qū)的簽約很好,創(chuàng)造了街道成套改造簽約的新速度。這也是大家齊心協(xié)力的結果,當中,我也出了一份力,作為曹楊人,我覺得很開心,也很自豪。
曹楊一村成套改造施工
徐露:我在2012年的時候成為了曹楊7村的社工。那個時候,曹楊新村的社區(qū)工作剛剛開始轉(zhuǎn)型,從之前的居委干部、阿姨逐漸轉(zhuǎn)變成現(xiàn)在的社工。我是曹楊新村第一批青年社工,然后很自然的進了居委會。
一般母女倆在一個區(qū)域從事一樣崗位的情況并不多,但在曹楊新村其實是蠻正常的一個現(xiàn)象。曹楊新村是第一個工人新村,有紅色的基因在,很多家庭都傳承了這種精神。我只是其中的一個。
我從小是生活在曹楊新村的,而且我們80后這一代是散養(yǎng)的一代,曹楊新村的每一條街道每一顆樹基本上都有我的回憶在,回到曹楊新村做社工,就等于跟我們曹楊新村有了更深的牽絆。
作為我們社工來說,建設社區(qū)、服務居民是我們的基礎工作。而對于居民而言,配合我們的工作就讓我們覺得很欣慰了,但在工作中讓我最感動的是,我們社區(qū)里的一些居民志愿者自發(fā)地真正地參與到志愿工作里面,包括風里雨里的每天在社區(qū)里執(zhí)勤、參與垃圾分類、抗擊疫情時值守等等。包括我媽媽退休之后,也一直在他們社區(qū)做志愿工作。
其實他們就是我們社區(qū)工作的中堅力量,因為我們居委會就幾個人,光靠我們社區(qū)工作肯定也是搞不好的。他們這種質(zhì)樸的行動、無私的奉獻,其實就是詮釋我們曹楊一種大愛的精神。
我媽媽退休之后有參加一對一幫扶的活動,幫助獨居的孤寡老人。平時陪陪小區(qū)的老人家,照顧飲食、送他們?nèi)タ瘁t(yī)生等。之前有一個老人因為年紀太大,不能單獨住在這里,就住到距曹楊新村很遠的子女家里去了,我媽媽后來還跟幾個阿姨一起專門去看他。
像我們社區(qū)也有很多老伙伴結對的,一些阿姨并不把這個事情當作是一個任務,而是把他們當做朋友。小時候,經(jīng)常出現(xiàn)家里飯做好了,媽媽人不見了的情況,后來才知道媽媽到別人家照顧人去了。
有一年過年,媽媽特意邀請她結對的一個老人家到我們家來過年,那個阿姨她也非常不好意思,沒有吃飯就走了,后來我媽媽就拿些菜就她家一起吃。這些在社區(qū)里都很常見,因為在我們看來社區(qū)是一個大家庭。其實,媽媽對我也有一定言傳身教的作用,因為我現(xiàn)在是社區(qū)工作者,所以我更能明白當時媽媽的心情。
我覺得成為社區(qū)工作者,一方面可能是從小到大有這樣一個紅色氛圍,再者就是媽媽的言傳身教,看到媽媽怎么做這個工作的,進而對社區(qū)工作有一定了解。最后,其實也是對曹楊新村有一份特別深厚的感情,覺得如果能在這里工作,感覺就是在家工作一樣。
曹楊新村這兩年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環(huán)境變好了,生活更舒適了,居民的歸屬感也更加強烈。未來,我們社區(qū)工作者也將更加努力,帶領大家參加到社區(qū)建設當中,共同建設我們的新家園。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